NTUGeo

理學院

臺大

週五, 26 八月 2016 09:13

[新聞]2016 Mw 6.8 緬甸 稍埠 地震

2016 Mw 6.8 緬甸 稍埠 地震

緬甸地體構造

緬甸位於印歐碰撞帶的西緣。印度板塊於此每年以3到4公分的速度朝東北方向運動,並側向隱沒於緬甸板塊之下。此一側向碰撞運動形成了南北向的右移實階斷層,與撰它海溝的北側延伸,並在隱沒帶深部形成極為明顯的深部隱沒帶構造。

資料來源:Wang et al., 2014
 

地震位置及背景

本次地震震源位置靠近緬甸中部盆地的西緣,靠近緬甸古都蒲甘(Bagan,舊稱Pagan)。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速報測定地震震央位置為北緯20.92度,東經94.58度,地震深度為84公里,屬於深層地震。

此次地震為本區域於2016年繼一月份M 6.7緬印邊界地震,與四月份的Mw 6.9卡尼(Kani)地震之後,第三起主要地震活動。

本年度三起地震皆發生於隱沒板塊深部,屬於隱沒帶內部破裂形式地震(Intraslab earthquake)。

震源機制

新加坡地球觀測中心的自動地震機制反演結果顯示此一地震的震源深度應較USGS速報深度為深,震源深度約95到96公里深,屬於深層逆衝斷層形式地震。

資料來源:Dr. CHEN Weiwen & Dr. WEI Shengji

震度分佈

由於稍埠地震屬於隱沒板塊內部地震,其地震波衰減幅度較慢,導致該地震震度影響範圍廣大。自泰國曼谷到孟加拉與印度東部皆可感受到地震之搖晃。

其近場之地震震度可達麥氏震度五級至六級之間,主要影響範圍為依洛瓦底江兩側之城鎮。

孟加拉地區受到深厚鬆軟沈積層之影響,其震度放大效應極為明顯,造成該地遠場最大感受震度可達麥氏震度四級左右。

資料來源:U.S. Geological Survey

地震破壞

本次地震已知主要破壞除部分建築品質不佳的磚造結構物與外加建物外,大部分的已知破壞集中於蒲甘古城的磚造佛塔建築群。

現場照片顯示超過百座歷史超過千年的磚造佛塔上部建築受強震影響傾斜或倒塌。除此之外,部分佛塔的下部建築體亦發生傾倒與磚體傾瀉崩塌。

資料來源:Facebook page of Myanmar earthquake committee

 

除距離震央約30-40公里的蒲甘古城外,此地震亦造成部分距離震央較遠的磚造建築損壞。

社交軟體報導顯示最遠的磚造佛塔損壞可發生於超過震央200公里以外,顯示該地的佛塔建築極易受地震波影響。

佛塔頂部與外層損毀,Natmauk,
距震央~90公里
佛塔頂部掉落,Myauk-U,距震央150公里
佛寺內矮牆傾倒,Minbu,距震央80公里

泥火山噴發

本次地震之強地動亦觸發該地區之泥火山活動。除距離震央約80公里左右的明普(Minbu)泥火山發生噴發之外,200公里以外,位於緬甸西部皎漂(Kyaukypu)的泥火山亦在本次地震之後噴發。

雖然緬甸中部與西部的泥火山成因與來源不同,但類似的泥火山活動在1975年浦甘地震與1858年緬甸中部地震後亦有發生,顯示地層壓力在此一區域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

明普泥火山於地震後的噴發(資料來源:Facebook)
皎漂泥火山於地震後的噴發(資料來源:Facebook)

歷史地震

緬甸中部盆地西部的地震活動主要受控於隱沒帶深部形變與破裂,在歷史上該區經常性的受到深層破壞地震的影響。

以蒲甘古城為例,該地區的佛塔建築群於1975年 MW 6.5/ ML 6.8地震時易受到程度不等之破壞。從文字歷史紀錄與佛塔重建紀錄亦可得知該地區在過去十世紀中至少遭遇過10次以上的破壞型地震。

1975年蒲甘地震等震線圖與蒲甘附近的建物破壞(資料來源:Dr. Lin Thu Aung, in preparation)

系友 王昱 博士